二歲半前,如何幫幼兒刷牙
六個月到一歲半
六個月開始,乳牙的門牙、犬牙會一個個冒出來,家長可以用濕的紗布,擦拭乳牙,還有周圍的牙齦。
進行的時候,家長可以坐著,讓小朋友的頭枕在大腿上。
一歲半到二歲半
這段時間,牙脊後方的乳牙臼齒陸續長出來。家長可以用兒童牙刷,刷牙齒的各個表面,包括:內側面、外側面、咬合面、以及兩顆牙齒之間的鄰接面。
進行的時候,家長也是坐著,讓小朋友的頭枕在大腿上。剛開始不要用牙膏,以免不小心吞下去。等到孩子學會漱口、還有將漱口的清水吐出,此時,就可以用含氟牙膏幫小朋友刷牙。
如果兩顆牙齒之間,牙縫較小,容易卡食物時,則必須使用牙線幫小朋友清潔。
二歲半後,如何教幼兒刷牙
二歲半到六歲
二歲半後,要讓小朋友自己刷牙。剛開始,使用比較簡單的水平式刷牙法。通常,小朋友會忘記刷內側面、咬合面,需要家長再三的強調,要求孩子外側面、內側面、咬合面都面面俱到。
六歲以前的小朋友,通常自己刷不乾淨,所以,小朋友刷完後,需要家長再幫他刷一次。進行的時候,家長站在小朋友身後,一起面向洗手台。家長可以用左手撐住頭部,順便用左手手指伸進口腔、勾開臉頰,再用右手握牙刷,幫小朋友刷牙。
六歲以後
上小學以後,如果手的動作比較靈巧,就可以換成一般的刷牙法(通常推薦「貝式刷牙法」)。此時,家長只要檢查有沒有刷乾淨,並且適時予以鼓勵,讓小朋友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。
二歲前,開始定期檢查
二歲時,開始容易出現蛀牙的問題,因此,在二歲之前,就需要帶孩子給牙醫師檢查,以便及早發現小問題。此外,初次的口腔檢查,讓小朋友與醫師有輕鬆愉快的第一次接觸,有助於養成日後良好的看牙習慣。
治療前,家長要做的準備
- 孩子患有全身性疾病(如心臟病、糖尿病),或對藥物過敏,務必告知醫師。
- 不可事先對孩子做任何醫療上的承諾,例如答應不要打針等等,以免因承諾與實際治療不一致,而造成孩子的不信任。
- 不可對孩子訴說不好的就診經驗,孩子會感受到您的緊張,而因此對治療產生恐懼,造成醫師實際治療時的障礙。
- 就診前讓孩子知道要拜訪牙醫,但不可臆測會有何種治療(如拔牙等),以免造成孩子的恐懼,加重治療的障礙。只需告訴孩子先讓醫師檢查看看。
治療時,家長需配合的事項
- 不可讓孩子一次就診時間內,同時接受很多項治療工作,小朋友耐性有限,必須評估個別心理狀態,來決定治療時間的長短。孩子習慣治療環境後,即可逐漸加重治療的份量。
- 對於無法合作的孩子,醫師必須運用行為控制技巧,包含有:大聲控制、身體束縛、以手覆口,家長需做好心理準備,若不同意孩子接受行為控制,需事先告知醫師。
- 剛開始時,孩子常常會在治療中哭鬧,此時家長切記不可回應,在候診區平靜等待即可。大部分情況下,哭鬧得不到反應,便會漸漸停止,小朋友才能夠慢慢地信任醫師,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。醫師會在適時到候診室與家長討論治療方式。
治療後,家長注意事項
- 就診完畢,適時給予小朋友鼓勵與讚美,期待更進步的下次。
- 治療中若接受了局部麻醉,結束後2~3小時內,嘴唇會沒有知覺,注意不可讓孩子用牙齒咬、玩弄嘴唇,以免破皮。嘴唇如果咬破會腫的很大,且持續四、五天才自然痊癒。
摘要:行為控制
- 對待小朋友的原則
- 不要賄落誘騙小朋友,要讓他了解牙醫是幫助他的。
- 一二歲時,就帶小朋友做口腔檢查,及早發現家長看不見的小問題。等到牙齒痛時,所需治療較不舒服,容易留下不好印象。
- 除了嬰幼兒,家長最好不要陪伴看診,讓小朋友專心的與醫師溝通。
- 治療中哭鬧是常見情形,家長應不予回應,讓小朋友慢慢與醫師建立信任。
摘要:乳牙蛀牙
- 乳牙蛀牙,怎麼辦?
- 小蛀牙儘速補起來,以免日後需要費時複雜的治療。
- 蛀的越深,靠近神經,磨蛀洞時越不舒服,有時需上麻藥,並且盡量在麻醉範圍內,把有問題的牙齒一併處理。
- 蛀洞侵犯神經,需要斷髓或根管治療,再以不銹鋼套或樹脂牙冠修復乳牙,以防發炎損及恆牙,或演變成蜂窩組織炎。
- 乳牙不得不提早拔除時,需裝置空間維持器,維持恆牙生長空間。